為張家港撐起一片“鞍鋼藍” ——記鞍鋼工程發展公司工程技術公司沙鋼燒結機煙氣脫硫脫硝項目團隊 他們干著最“臟”的活——整天與煙氣作戰,一層層脫掉里面的硫、硝等污染物;他們耕耘著最干凈的勞動成果——黑煙變白煙,陰霾變藍天。他們是鞍鋼工程發展公司工程技術公司沙鋼燒結機煙氣脫硫脫硝項目團隊,一支名副其實的藍天工程隊。 2018年10月,這支隊伍來到了幾千里外的沙鋼。當時超低排要求已經出臺,位于長江之濱的沙鋼環保壓力陡增,其3號燒結機急需煙氣脫硫脫硝升級改造。于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藍天保衛戰就此拉開。 應用在沙鋼項目的活性炭逆流技術,是新一代煙氣脫硫脫硝技術,沙鋼項目是工程技術公司首次將此技術應用實際的項目,也是國內首個將該技術“國產化”的項目,難度較大,意義非凡。因此,從項目建設之初起,項目部全體人員就進入了“戰時”狀態。 由于是新工藝,又是改造項目,建設過程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根據現場環境和用戶使用特點進行調整。項目部全體人員相互配合,做到采購、建設、加工、運輸等各個工序全程跟蹤,嚴格把關每一道流程, 確保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全力保工期、保質量。 項目建設關鍵期,現場同時有500多名工人在作業,塔吊、焊接、組裝、運輸,現場24小時作業,一刻也不停歇。50多歲的項目經理常治鐵掛帥親征,每天堅守在現場至凌晨2點鐘,堅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施工經理張鵬白天帶著工人作業,晚上和項目部人員一起檢查作業質量。60多米的裝置樓,他們每天爬上爬下10多個來回,鉆進鉆出,挨個檢查吸附塔和解析塔每個模塊和焊縫,白色的鞍鋼工作服臟得早已看不出底色。 其間,重要原料活性炭市場價格突然暴漲,為嚴控項目預算,項目部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尋找貨源,多次奔赴活性炭供應商廠家交流協商,最終在市場競爭下拿下了性價比較高的活性炭,保證了項目順利推進。2019年10月,在項目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座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處理能力204萬立方米/小時的煙氣處理裝置拔地而起,項目按期完成,正式轉入調試期。 調試的難度依然在于新工藝,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只能自己探索。為了保證系統穩定運行,他們實行了24小時保產制度,從單體調試設備及聯動調試設備,每一步都異常謹慎、精準。“拿物料系統為例,物料系統一共有36個模塊,每一個模塊結構又非常復雜,只有讓它們每一個都均衡運行、相互配合,才能保證系統平穩。”因此,調試工作必須穩扎穩打,不敢有絲毫懈怠。 項目調試如火如荼,疫情突然爆發。2020年1月29日農歷正月初五,項目部調試人員吳崢按照計劃,乘坐前往張家港的動車,接替過年留守在現場的張慧宇。中午,坐在車里的吳崢接到院里關于疫情防控的通知,“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家里人’都出不來,我只能往前走。”來到現場后,兩個人相互配合,迅速處理現場調試出現的問題,巡檢設備運轉情況。 現場維護人員大部分來自湖北,短時間難以返程,業主又投產在即,怎么辦?吳崢和張慧宇兩個人干脆就在現場周邊找人,組成臨時工程隊;同時“家里”克服疫情影響,積極在遼寧周邊抽選人員。2月9日,其他項目成員帶著一支遼寧工程隊趕到了現場,對煙氣降溫噴淋裝置進行了安裝,保證全煙氣下脫硫脫硝系統的穩定運行,實現項目有序推進。 如今,這套脫硫脫硝裝置已經投產近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等污染物均達到超低排標準。這支藍天工程隊兌現了當時的諾言,再次用環保新技術為張家港撐起了一片“鞍鋼藍”。